夏天到了,你们有没有好奇过我们的祖宗是如何避暑的呢?毕竟他们在家没有空调吹,出门还不能穿背心大裤衩,想到这酷狗都开始替他们流汗了。不过古人虽然不脱衣服,但他们会尽量把夏天的衣服做得轻薄透气。早在6000年前古人就已经学会了从麻、葛等植物皮中提取纤维,再把它们织成布,做出来的衣服清凉舒服,散热驱暑,具有较强的吸汗能力,而且价格也十分鲜明,一直是夏天必买的畅销单品。 有平价好物,就有奢侈专区。有些人还是最爱穿纱,各种轻纱、丝纱款式多样,既薄又好看,就算穿上好几层肌肤也能若隐若现。古代温室效应还没出现,相比现今更加凉快,但也扛不住他们自己里三层外三层的造,所以不用外出工作时,他们一般都瘫在家里。普通老百姓家中常备随身“凉友”——扇子,还有解暑利器“瓷枕”,不管枕的舒不舒服,可总比热得睡不着强。有条件的还会在家里摆个巨大的风扇,用绳子拉拽转动就能带起很大的风。唐朝时期皇宫中以水流带动扇车,冰凉的清水像瀑布一样散开,飞洒水汽,整个宫殿都犹如水帘洞般萦绕着丝丝凉气。这便是古代的空调房,降温的效果杠杠的。 当时市面上还流行卖冰,古代的冰块很珍贵,冬天南方江河通常又不会结冰,所以他们大多靠从欧美进口,虽然会化掉一些,但也足够夏天用,把冰块放进箱子里就成了古代的冰箱,它不仅能冷藏食物,还可以冰镇水果。历史上最早的“冰箱”是战国时的青铜冰鉴,夏季能加冰凉酒,冬天能放碳保温,想不到吧,古人也是很懂得享受生活的。除了“冰箱”还少不了“冷饮”,最初冰箱管理严格,到了宋代,经济发展迅速,“冰箱”几乎人手一份。卖冰的人为了生活,于是找到了新的商机,他们用糖水和香料自制冰棍,冻好了拿上街,随便一吆喝就有一堆人抢着买。 这种解暑食品大受欢迎,很快在各地出现了专卖店,加上陆续不断推出的冰镇小吃,冷饮市场迅速崛起。那时候40度的大夏天,古人为数不多的出门原因,应该都是因为嘴馋,后来宫廷中出现了冰镇牛奶、冰酪,著名旅游家马可波罗来中国时,学到了他的制作方法,这种吃法随着马可波罗传到欧洲,几经改进演化,就成了现在欧美流行的冰淇淋,这么看来,不管何时何地,果然统一夏天的还是雪糕! |